今年上半年,徐州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收206.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9亿元,同比增长5.2%。数字背后,是徐州在医药健康领域深耕细作的坚实步伐,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赛道上蓬勃生长的生动写照。
走进徐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企业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之一,徐州医药健康产业正以“全域推进、多点开花”的态势,构建起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超前布局,抢占“新赛道”
医药健康产业,既是徐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
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徐州精心绘制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图谱,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发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从“点状突破”到“链式跃升”的跨越。
在化学药领域,恩华药业、朗欧药业、远恒药业、万邦金桥等规上工业企业协同发展,在麻醉、精神和神经治疗领域优势突出。生物药虽面临行业调整,但徐州凭借复星万邦、技源生物、昱林生物、新汉菱等骨干企业,在“四高一抗”治疗领域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
景泽生物多肽及融合蛋白生产项目,聚焦辅助生殖和眼科领域,重点布局重组人B型利钠肽等生物创新药。目前项目已完成厂房装修及设备安装调试,待2026年药证获批后将正式投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徐州企业敏锐捕捉机遇加速布局:富山医疗、科诺医学、永康电子、大为医疗等企业快速发展,产品覆盖医疗监护诊疗、植介入设备材料、体外诊断等多个细分领域。
其中,科诺医学作为全国首家获批国产皮肤CT设备的企业,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空白;江苏铭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区域内首家全流程内窥镜生产企业,其研发的近红外二区内窥镜系列产品实现进口替代,2025年销量预计突破1200套。
大健康产业同样释放出强劲活力。康力源体育、合谷生命等健身设备、特医食品领域加速布局,顺应居民健康消费升级趋势。同时,互联网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大健康产业打开了全新发展空间。
江苏好欣晴旗下的“好心情”互联网医院,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多年,目前注册医生已超7万名,在线年门诊量超200万人次,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展现了数字健康服务的巨大市场潜力。
此外,徐州还前瞻性布局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主动抢占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今年7月,徐州发布《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5年工作要点》,聚焦构建“5+2+X”未来产业体系。
清华大学国际首创的纳米针高效转染平台项目落地徐州,为细胞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方案;徐州朗欧医药植物细胞发酵中国超级工厂等项目成功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清单;13个年度市重大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徐州在前沿赛道上全面起势。
从化学药的稳健发展到医疗器械的高速增长,从大健康产业的潜力释放到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前瞻布局,徐州医药健康产业正以全链条、多维度、高能级的产业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协同创新,打通转化“快车道”
如果说产业布局是“骨架”,那么创新融合便是“血肉”。唯有协同攻关,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徐州持续强化平台建设与园区协同发展,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高效集聚。市科技局率先在苏北、苏中地区实施省市联合创新项目,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创新主体协同攻坚,全市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江苏省细胞治疗先导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创建,江苏省麻醉与脑科学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重组,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高分通过省级评价验收,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省概念验证中心获批创建……在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带动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等项目稳步推进,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持续“输氧造血”。其中,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锚定细胞治疗药物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其团队研发的“靶向B7H3共表达L-21的全人源嵌合抗原受体、iNKT细胞及其用途”技术,成功攻克扩增、免疫排斥、存活时间三大难题,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银奖,在细胞治疗赛道跑出“徐州速度”。
创新成果的落地,同样离不开高效能载体的支撑。今年7月,云龙区与徐州医科大学签约共建国家级科创平台,徐州医科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同步揭牌,该园区将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徐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则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医疗器械等核心赛道,持续发力肿瘤、心脑血管及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建成高标准园区:一园基本形成精准诊断治疗全产业链,二园引进景泽生物等多个优质项目。
同时,省药监局徐州分中心、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徐州检验室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大幅提升企业申报注册效率。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东湖医学产业园、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载体能级持续提升;邳州、新沂化工园区有效破解原料药生产瓶颈,徐州医药健康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的一体化链条愈发完善。
一系列平台与园区的协同创新,正不断缩短创新周期,加速推动成果转化,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要素汇聚,构建创新“生态圈”
创新的火花,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燎原。
市科技局牵头组建产业专班,强化政策引领,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要素供给,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主体培育、金融有效供给、服务精准发力、人才高效赋能,厚植发展沃土,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复星医药(复星万邦)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第五;恩华药业的中枢神经药物成为国内第一品牌;万邦医药的胰岛素类药物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徐州医科大学的细胞治疗药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就背后,既有“硬科技”的创新突破,更有“软机制”的保驾护航。
在金融支持方面,徐州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支持的全市首个“拨投结合”重大项目——清华大学国际首创的纳米针高效转染平台项目落地实施。“‘拨投结合’模式通过拨款支持项目发展,提供了‘宽容失败’的空间,有效分担了资金风险,为项目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心剂。”项目研发生产方代表杜川说道。
“此模式可实现更大升值、更多分享和更快循环,地方政府‘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期’的信心和积极性大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用好“拨投结合”模式,助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今年8月,总规模30亿元的江苏徐州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完成注册,该基金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等五大领域,以“省级引导+地方协同+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创新项目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为企业发展助力。徐州积极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把主动服务、精准服务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下一步,徐州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专班将紧扣“优生态、促创新、提规模”主线,系统推进机制改革,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企业诉求和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药品器械创新研发、临床转化等全链条支撑体系。
从战略布局到协同创新,从要素汇聚到生态构建,徐州正以坚定步伐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医药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新高地,正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