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深挖在徐高校“富矿”资源,构建科技成果常态转化机制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2025-04-22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徐州市科学技术局

4月16日,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举行,苏皖鲁豫4省10城共同参与成果对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实现资源互通、合作共赢。现场发布200余项矿大优秀科研成果、60多项科研成果意向合作清单等,助力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怎样促进产学研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如何以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供给

深挖高校“富矿”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徐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优质平台载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云龙湖实验室成功获批江苏省实验室,集聚各类人才团队190人,申请发明专利97件。高端工程机械、安全应急装备、细胞治疗药物和泛半导体四大创新中心培育壮大,聚焦各自产业领域,实施产业前瞻及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目前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共备案285家,中国矿业大学获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作为全国重点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在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始终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聚集了矿大安全学院、机电学院、材物学院等40余个专家团队,精心梳理了202项优秀科技成果,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中国矿业大学将持续提升合作质量,力争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海山说道。

精准对接

供需“双向奔赴”

找技术、找市场、找资金、找载体……在这场创新要素齐聚的对接会上,各方高效精准对接。

“我们一直深耕无人驾驶行业,在矿山、港口接驳园区等都有应用场景。我们想在矿山领域深耕无人驾驶,矿大机电学院在矿山无人驾驶方面有很深的沉淀,希望通过对接能和矿大深入合作。”徐州格仕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峰玉表示。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对接模式,已成为徐州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路径。活动现场发布的60余项科研成果意向合作清单,精准匹配了企业技术需求库中的310项需求。

为推进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徐州不断健全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进中国矿大、江苏师大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创新“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协同攻关”模式,扩大创新主体规模,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7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289家。

人才要素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徐州选聘的915名“科技副总”、254名技术经理人穿梭于校企之间,既为企业带来前沿技术,又为高校研究注入市场导向。

“徐州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配套,产业发展潜力很大,通过平台对接更多机会,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一家淮北企业负责人说道,“会上发布的创新支持政策及金融产品,让我们对成果落地充满信心。”

为提升创新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市科技部门探索建立“政保联动”机制,推出“科惠保”等特色保险产品与服务,为科技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等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保险大大增强了企业‘敢投、敢研’的底气,为持续创新装上了‘安全阀’。”首笔“科惠保”投保企业徐州海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此外,徐州还构建“政府+基金+银行”三位一体科创金融支持体系,开展科技金融进园入企精准服务活动,推动实现全域“苏科贷”业务全覆盖,2024年全市科技风险贷款额达21亿元、总量居全省前列,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区域协同

成果“多点开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随着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徐州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徐州科创圈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科技成果转移的步伐,中心城市发展纵深不断拓展,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与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城市的科研合作日益紧密,与徐州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并在连云港、宿迁、淮北等地建立了中国矿业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主动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与徐工、徐矿等头部企业深入合作,促进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近五年,学校与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城市企事业单位签订科研项目合同2899项,合同额10.51亿元。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对接合作,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卞正富说道。

在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的交易数据勾勒出区域协同创新的活跃图景。通过“四链融合”线上对接平台,推动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增设覆盖苏皖鲁豫的十市工作站,与宿州等共建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研发成果与市场对接,近两年梳理“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技术需求310项,立项在徐高校服务“343”产业发展项目规模达2亿元。

商丘市科技局局长庞进红在参观后表示:“我们将引入更多高校资源,让技术交易平台成为区域创新的连接器,强化站点平台科技服务功能,释放省际交界地区技术转移活力。”

徐州正以“343”创新产业集群为纽带,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致力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黄亚珍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挖在徐高校“富矿”资源,构建科技成果常态转化机制,不断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工作,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