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迸发产业“向新力”

2025-03-18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徐州市科技局

2月5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成为江苏省实验室。这是全省第四家省级实验室,标志着徐州科研平台建设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引领作用,聚焦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基础夯实、龙头引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提升了产业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平台赋能 打造产业创新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在徐州,科技创新平台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的双重身份。

由徐工、柳工、宝钢、恒立等16家股东发起成立的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已汇聚76家成员单位,成为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正在向国家级创新中心迈进。该中心自主研发的80余款核心零部件,全部达到国际标杆水平。其研发的全自动变速箱、大载荷驱动桥、高压大流量液压阀等零部件,已应用于全球最大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国内最大700吨矿用挖掘机等国之重器,引领全球大型高端装备发展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迁入徐州以来,特别是在2022年教育部、应急部与江苏省签署共建矿大协议以来,与徐州融合更加紧密。矿大牵头打造与共建的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2024年8月,中国矿业大学获评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安全应急领域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的技术可行性验证,助力徐州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带动下,一批基础研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的智慧矿业创新集群,正在推动徐州矿业机械智能化、无人化;云龙湖实验室参与研发的精细探测装备也已应用到多个国家重大工程。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徐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的工程机械向全世界展现了徐州制造的力量,彰显了徐州工程机械这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硬核实力。

研发突破 抢占科技竞争新蓝海

超大吨位电传动轮式装载机XC9350,一铲子下去就是35吨,被誉为“神州第一铲”。如今,首台交付包钢矿山的徐工XC9350,已连续无故障作业突破1万小时。这一被列为2024年江苏省首台(套)的重大装备,关键系统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超80%,打破了国外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30吨以上超大吨位装载机研制能力的国家。

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锚定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新一轮揭榜挂帅、赛马攻关。面向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征集重点技术难题,编制清单集中发布,实施一批企业主导的攻关项目,推动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突破。全市已有85件设备(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统)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0MN 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装备,不仅压制的节拍快,能量消耗进一步降低,加工精度也有明显提升,填补了国内高端重型数字化锻造液压机领域空白。

省首台(套)重大装备TRD7095型链刀式成墙机,可在地下甚至水下连续成墙,确保墙体等厚无缝,还能有效止水挡土,施工便捷高效,在地铁、河湖防汛工程方面作用显著,已经成为徐州景安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新增长点。

江苏鲁汶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气相分解金属沾污收集系统,是专为集成电路制造、大晶圆生产及再生、先导工艺研发等行业提供金属沾污控制方案的产品,现已成功通过验收并获得国内订单。

四链融合 健全产业创新生态

2023年8月,徐州市“工程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榜”面向全球发布,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上海交大等90余家单位参与揭榜,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面向“343”创新产业集群,我市正在加快组建以链主企业牵头的自主创新研发主体,持续抓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逐步构建完善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全体系突破,我市“一号产业”工程机械行业顶住下行压力。如今,集群细分领域优势逐步凸显,领跑地位得到巩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装载机等16个主机产品的销量全国第一,液压油缸、驱动桥、回转支承等核心零部件的销量也是全国第一。

创新链、产业链都需要资金支持。徐州正在更大力度优化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加快设立丰富多样的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构建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基金159支、认缴总规模1173.8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基金74支、认缴总规模605.5亿元,国企投资基金85支、认缴总规模568.36亿元。市县两级财政累计出资61.04亿元,撬动国企、金融和社会资金303.26亿元,实现政府出资4.97倍放大。引导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助力我市产业经济发展。

新的一年,我市将继续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系统构建企业创新策源、重大技术攻关、中试能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领军企业培育、产业人才集聚六大体系,形成“链式创新”生态,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重塑徐州硬核工业。